帮你快速找医生

中医师承教育不可替代

2019年07月26日 960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医师承有大作用!不可取代!
原创:中医出版  
师承教育是通过教师手把手带学徒的一种传统教学方式,是我国几千年来中医教育传承的主要形式。
师承和校承,它们在学生的来源、对师资的要求、学习的时间和培养的目标上都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师承教育和校承教育各有优劣,所以这两者需要配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发挥作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继承人服务。
师承教育不可取代
中医药人才成长,必须坚持走“读书、从师、临证、再读书、再从师、再临证”的途径
中医院校教育为何取代不了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因为师承教育是以“个性化”为特征,院校教育以“标准化”为特征。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技能、技艺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两者各有侧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指出,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成长,必须坚持走“读书、从师、临证、再读书、再从师、再临证”的途径。
第三批国家级中医继承工作导师、名老中医毕庚年的学术继续人窦剑,如今已是河北医大三院的副院长。窦剑说,通过跟师学习,真正懂得了中医应该怎样给病人看病,中医书应该怎么读。跟老师学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方子,更重要的是独到的经验和思路。
“师带徒”离不开“名医”
师承教育,让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得到了总结、提炼和继承,甚至得到了抢救性挖掘
李士懋是第二届“国医大师”拟表彰人选,河北省首位“国医大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每次出门诊之后,当晚他就组织弟子点评处方,直到弄清弄懂。他创造出师承带教“六结合”:激发兴趣与关爱徒弟相结合、系统讲授与随时讲解相结合、口传笔授与执手施教相结合、长期培养与分段实施相结合、师徒互动与徒弟互学相结合、临床实践与总结研究相结合。
名师出高徒,传统的“师带徒”培养模式离不开“名医”。全国中医药师承教育开展以来,2875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4716名继承人,其中790名老中医药专家建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朱良春、李辅仁、张琪、张学文、周仲瑛、苏荣扎布、唐由之等国医大师均届耄耋之年,但目前仍坚持担任第五批师承工作指导老师;程莘农、陈可冀、张伯礼、石学敏等两院院士先后担任过师承工作指导老师。
为草根中医打开大门
专家建议将中医师承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师承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按照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二是通过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长期以来,民间中医药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执业医师法》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人,首先必须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专科或中专学历。这些民间中医,虽然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长,但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了。师承教育能否为他们行医打开方便之门?
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波说,已对民间中医药人员开辟了准入渠道,通过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经认定后可在一定范围内合法执业,让民间中医有用武之地。
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师承一直未能纳入国家正规教育,致使学徒质量参差不齐,前途命运各异。专家建议,应将中医师承纳入国家正规教育,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变标准化为个性化
打破同一尺度、同一规格培养人才的现状,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个性与灵性
一样的教材,一样的老师,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近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同质化现象,引起了中医界的忧虑。
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周然说,中医的精髓是什么?是中医理论,是中医认识生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独特思维方法。当前,中医院校开设中医理论课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中医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适合开放式教学,程式化的教材体例限制了学生的领悟与思考。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定伦有一位师承的学生,这位学生跟师三年,勤奋好学,聪敏过人,老师和学生经常在一起讨论病历,每诊治一位患者,二人都要分析一番,久而久之,邱敏就能分析出老师处方的用心所在,理法方药,娓娓道来,在多家专业报纸和期刊上整理发表老师的学术观点,并且出版了《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曾老师也这样说道,当一名好老师不光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教育他们成为一名品德高尚、人民需要的中医师,首先要自己做到,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好学生。共同把规培师承教育搞好,为中医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尽自己的责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