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谈谈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

2018年10月29日 789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癌症是影响人类寿命的一类重要疾病,以致于很多人谈癌色变。胃癌在中国的各类肿瘤发病率中排在第三位左右,虽然多数胃癌(主要是肠型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是宿主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在预防胃癌发生、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的所有因素中,幽门螺杆菌是所有因素中最可控的一个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明显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成虹

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是指胃固有腺体减少,组织学上分为2种类型。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固有层部分或全部由肠上皮腺体组成。非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固有层固有腺体数目减少,取代成分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或炎性细胞(主要是慢性炎性细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病因。

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是一种多阶段、逐渐进展和长期持续的慢性炎性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由儿童期开始获得,感染者最初表现为单核细胞浸润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提示活动性炎症)浸润的浅表性炎症,经过数年或数十年的发展,随着感染者年龄的增长,长期感染所致的炎症、免疫反应导致腺体损伤,进而引起胃黏膜萎缩/肠化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发生率和程度逐渐增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使胃黏膜炎性反应消退,一般中性粒细胞消退较快,淋巴细胞、浆细胞消退需要较长时间。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宿主、环境和细菌因素的协同作用决定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相关性胃炎的类型和发展。

在从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进展的过程中,表现为从浅表、萎缩、肠化生以至发生胃癌的“Correa ”模式,幽门螺杆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启动其发生和促进其发展的作用。平均每年约有2-3%慢性胃炎发生进展,约有5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在其一生中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性胃炎,其中约5%可能进展到重度萎缩性胃炎。当胃黏膜发生广泛的肠化生时,其导致的胃酸缺乏或无酸会促进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萎缩和肠化进一步进展,最终导致肠型胃癌的发生。

是否发生了萎缩性胃炎,就一定会发生胃癌呢?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可怕。在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只有1%左右的感染者最终可能发生胃癌,也就是说99%的感染者不会发生胃癌,如果在萎缩性胃炎发生之前根除了幽门螺杆菌,几乎就可以避免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的发生了。而对于已经发生了萎缩性胃炎的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抑制或者延缓萎缩性胃炎的进展,同样可以降低其胃癌发生风险。

一般来讲,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肠化生)的程度越重,范围越广,其发生胃癌的风险会相对越高,但仍然是只有少数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发生胃癌,萎缩/肠化生患者发生胃癌风险大约在1-2%左右,对于发生了轻度-中度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其胃癌发生风险在4%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是不会发生胃癌的。所以说,萎缩性胃炎并没有那么可怕,而由于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预测哪些患者会发生胃癌,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还需要定期通过内镜随访观察了解胃黏膜萎缩/肠化的变化情况,已利于在胃癌发生时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虽然目前的观点认为,胃黏膜肠化生很难逆转,但通过消除和避免相关危险因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如避免高盐、高脂食物,避免烟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运动、生活规律等,都可以降低萎缩性胃炎进展到胃癌的风险。在临床中,也观察到了部分萎缩肠化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病理变化发生了逆转。中国的中医中药治疗,是否可以逆转萎缩/肠化,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萎缩/肠化不可怕,祛除病因最重要,健康生活好心态,定期随访不要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