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血小板减少的分度、发生率及常见原因

2024年05月13日 18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小板计数<100×10^9/L,临床诊疗中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可分为:①轻度:血小板的范围在(75-99)×10^9/ L;②中度:血小板的范围在(50-74)×10^9/L;③重度:血小板的范围在(26-49)×10^9/L;④极重度:血小板的范围小于25×10^9/L,此时血小板数量极低,有自发性出血的风险,严重时可因脑出血或重要脏器出血而有猝死风险!

 

血小板减少的发病率:①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1/3,成人的年发病率为5~10/100000;②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年发病率约4.5/1000000;③血小板减少症在不伴肝硬化的慢性肝病患者中发生率约6%,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78%;④骨髓生成减少:骨髓衰竭综合征7%~11%。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  

1.血小板生成减少:遗传性原因,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及May-Hegglin异常等。获得性原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结核)、化疗药物、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酒精)、维生素B、叶酸缺乏等。 

2. 血小板破坏增加: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感染、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蛇咬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烧伤等。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V感染、周期性血小板减少、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肝素、奎宁、奎尼丁、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利福平、呋塞米、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磺脲类降糖药及苯妥英钠等)、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等。

3.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降温等。

4. 血小板丢失:如出血、体外灌注、血液透析等。

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出血(如出血点、紫癜、淤斑)、牙龈出血、口腔黏膜血疱、鼻衄、关节出血、肌肉及深部组织血肿、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月经过多、视网膜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拔牙或手术后出血以及伤口出血时间延长出血不易止等。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是首选治疗药物,如强的松、甲泼尼龙标准剂量治疗,或者地塞米松短疗程、大剂量治疗。一般治疗包括保护身体避免外伤、减少出血几率以及通过输血弥补体内缺失的血小板。手术治疗中,脾脏切除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

 

预防血小板减少的方法包括避免接触化学物质、避免血小板数量下降以及药物治疗。如果血小板减少是由服用药物引起,建议停药治疗或更换其他药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吃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猪肝、大枣等,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以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免疫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