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翼状胬肉

2017年11月16日 1357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定义
翼状胬肉(pterygium)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在睑裂部出现肥厚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向角膜呈三角形侵入,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翼状胬肉,中医称为“胬肉攀睛”。


二、病因
1. 环境因素  外界刺激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日光、花粉的刺激,尤其见于渔
民、农民、海员、沙石工人等,在上述刺激因素作用下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织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2. 身体因素  有人认为与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因素和解剖等因素有关。
【病理】  初期结膜上皮和上皮下结缔组织呈增生状态,结缔组织中有大量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中期主要为结缔组织增生。后期上皮萎缩,上皮下结缔组织硬化发生玻璃样变。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如刺激征、眼红、视力下降。在胬肉生长至角膜时,由于牵扯而产生散光,或因遮蔽瞳孔而造成视力障碍,非常严重的病例可以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


2.在角膜缘处发生灰色混浊,球结膜充血、肥厚,以后发展成三角形的血管性组织,分头、颈、体三部分。其尖端为头部,角膜缘处为颈部,球结膜部为体部。


3.有长期接触外界刺激史。


(二)实验室检查
结膜刮片可找到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荧光检查IgE、IgG增加。


(三)鉴别诊断
1.假性翼状胬肉
真性翼状胬肉是属于结膜或结膜下组织的慢性炎症并向角膜发展的结果。假性翼状胬肉一般是角膜边缘区的急性损伤,其附近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形成—条结膜桥带。胬肉不发展,无炎症表现,胬肉颈部可通过探针。


2.角膜缘皮样瘤:常见于颞下角膜缘的先天性圆形白色隆起,如果伴有耳前乳头状瘤和/或脊椎骨异常,为Go1denhars综合征。


四、治疗
避免外来刺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
1.用0.3%硫酸锌、0.1%利福平、15%磺胺醋酰钠或抗生素眼药水(膏)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充血明显时可用0.5%可的松眼药水。


2.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手术切除。对不愿意接受手术的病人,可颈、体部注射药物,如平阳霉素8mg加生理盐水7.5ml,再加地塞米松2.5mg,注射O.1ml,每周一次,5次为一疗程;或用2000-3000U/ml的博来霉素(争光霉素)o.3ml,每周一次,3、6次为一疗程。注射后可使胬肉变白萎缩。


3.冷冻疗法  用-40℃冷冻头接触胬肉头部、颈部,破坏其新生血管并使萎缩。


4.手术治疗  单纯切除或结膜瓣、口腔黏膜修补。
(1)适应证:①胬肉为进行性,肥厚、充血。②胬肉侵入瞳孔区影响视力。


(2)术后处理
1)定期复查。
2)预防胬肉复发:①噻替派1:2000即15mg噻替派溶在30ml林格溶液中滴眼,术后第5天开始,每3小时一次,连续8周或更长时间。②O.5%可的松或O.025%地塞米松液,每日4-6次,持续6周。
3)物理疗法:①β射线照射:对防止术后复发有显效,常用90Sr,术后第2天开始照射,总量为2.6R,不要超剂量。②激光照射:用氩离子激光对准胬肉颈、体部血管行光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