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高血压

2018年01月18日 907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压力异常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血压的持续升高将导致心脏、肾脏、脑和血管的损害,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疾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999年10月)规定,18岁以上成年人,在未服用降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前者又叫高血压病,我们平时所说的高血压通常指的是原发性高血压病,占了全部高血压的绝大部分;后者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是某些特定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如慢性肾炎、肾动脉狭窄、肾上腺皮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等,仅占高血压5%不到。 


二、高血压已经是当今人类社会的流行病 高血压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致病原因。在西方发达国家高血压已经是一种常见病、流行病,发病率高达20%。而我们国家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都逐年在惊人增长,1980年和1991年相比较,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就增长了50%,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亿左右,每年新增患者300-400万,并且随着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高血压发病率正趋向与发达国家相同,渐渐进入高血压发病高峰期。目前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老年高于其他年龄组,知识阶层高于非知识阶层,精神紧张、责任性高的职业人群高于其他人群,警察、会计、医护人员、司机、企业机关中层干部、销售人员等,均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


三、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血压确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已经基本明确高血压病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极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占高血压的20%-40%,其中双亲无高血压的、一方有高血压的及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其子女患高血压的几率分别为3%、28%和46%,而过度肥胖、体重超重、高盐膳食、中度以上饮酒,以及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状态,都是导致高血压的环境因素,其中很多都与我们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如体重指数BMI(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每增加1,高血压危险因素发生率5年内增加9%。我们生理需要食盐量每天只要0.5g,但是实际上我们大大超标,而我国北方居民平均食盐高达12-18克,山东省是我国食盐最高的地区,同时也是全国高血压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四、高血压危害危害心、脑、肾、血管 流行病学资料指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第一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引起心脏改变主要表现在左心室肥厚、冠脉粥样硬化,严重时候可导致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同时,高血压与脑卒中关系更为密切,80%以上的脑溢血和脑梗塞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高血压引起的肾动脉硬化不仅可使血压进一步升高,还可导致肾功能减退,且是最终导致尿毒症的第二位病因;高血压还导致目前越来越多的危险性极大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出现。

总之,血压越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脏病变发生率越高。国外最新发表的一项由100万人参加的大型研究证实,在年龄40-70岁,血压范围从115/75 mmHg到185/115 mmHg,在各个血压水平上收缩压每升高20 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 mmHg,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加倍,即使在所划定的正常血压范围内也是如此。而国内的研究也证实,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密切相关,而且这种关系比西方人群更强,且血压升高对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几乎相同。同时,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80%-90%高血压病患者还常常同时合并存血压升高以外的危险因素多种心、脑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者、2型糖尿病或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即代谢综合征,多重危险因素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到来。例如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患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是没有糖尿病病患者的2倍。而高血压病人中患有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是血压正常对照者的2.5倍,提示这两种疾病常同时存在,病理变化互相加重。在一项英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已经证实,收缩压每降低10mmHG,有关糖尿病的并发症危险性就降低12%,糖尿病相关死亡率降低15%,心肌梗死减少11%,微血管并发症降低13%。因此控制高血压往往要同时控制血脂、血糖和体重等,才能最终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五、高血压防治须从青少年做起 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或许不可以改变我们的遗传基因,但是我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环境因素来达到预防和控制血压升高。引起血压升高的环境因素很大部分来和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而不良生活习惯一般都早在青少年期间即已经养成,并经历数年甚至数是十年的缓慢积累发展的过程引起血压、血脂升高并最终损害我们的心脑血管,这种渐进的病理生理过程医学上称为“心血管连线”,其间我们存在许多机会阻止其病变的进展,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肥胖,戒烟,适当的体育锻炼力,是我们干预的基本环节。 战后西方国家在60-70年代爆发了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大流行,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在各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干预下,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控制率、降脂、禁烟、改变不合理膳食和生活方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美国1950年到1995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50%,脑卒中下降70%,这都是采取预防为主干预策略的效果。 那末目前我们国内高血压治疗情况如何呢?现实的情况是比较严峻的,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中存在着三低现象,即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血压<140/90mmHg)。据最近我国抽样调查35~74岁高血压患者的资料显示,知晓率为44.7%,治疗率为28.2%,而控制率仅8.1%,大大低于国际水平。更为令人忧虑的是高血压发病年龄也在提前,在国人的观念中,高血压原本是一种远离青少年的中老年疾病,然而在高血压门诊可以越来越多发现20几岁青年甚至10几岁的孩子的身影,青少年得高血压病(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再也不是很稀奇的事情了。 随着生活节奏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青少年的饮食习惯西方化越来越明显,麦当老、肯德鸡等油炸类快餐速食食品、高含糖的可乐类饮料、巧克力冰激淋等甜食,日益成为很多青少年的主流膳食,而这些食物均是高含糖、高热量、高胆固醇、低纤维素,长期食用可导致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甚至诱发糖尿病,产生代谢综合怔。此外近2/3的年轻人抽烟习惯的养成,同时而社会竞争和压力的提前到来,使部分青少年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抑状态,都可以使大脑皮层中枢功能紊乱,交感兴奋性增加,导致高血压产生,使心脑血管疾病过早发生。仅据笔者所在医院统计,经过冠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最小年龄患者年仅18岁,而由于严重冠脉病变而不得不行冠脉支架植入血管成型术的最小年龄为32岁,这是我们值得忧虑的不好现象。


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从青少年抓起,改变我们自身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如果我们不这样积极进行干预,那末我们可能将步西方国家的后尘,曾经在西方国家夺去千百万人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高峰提前在我们国家出现,将不仅是危言耸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