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肺合大肠理论的临床应用

2018年10月18日 787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是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灵枢·经脉篇》曰:“肺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会属肺脏,从手腕后出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实现经气的流注。而手阳明大肠经脉起于食指尖端,紧挨手太阴肺经上行,络肺,下膈属大肠。此外两经还通过列却和偏厉发出的络脉以及经别的离合出入进一步加强联系。由于肺与大肠以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从经络上一脏一腑,一阴一阳,表里相对,密切相关,所以肺与大肠在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变上相互影响。

    肺气的正常宣肃,对于大肠正常的传化糟粕有重要意义,肺气宣降正常则有助大肠传导有节。一方面,肺气肃降,通调气机,下助大肠传导糟粕。另一方面,肺气肃降,通调津液到大肠,使大肠润而不燥,以利传导糟粕,若肺气虚而无力推动,则肺气壅遏肃降不能,可使大肠传导迟缓,而引起排便困难,若痰热闭肺,不能通调津液于大肠,则招致肠燥腑气不通,引起便秘,若肺热移于大肠而使大肠传导功能失职,则可引起泻利。大肠是传化糟粕之腑,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气机调顺,启闭有度,则有助肺的宣降也正常。若大肠传导障碍,积滞不通,糟粕内阻,也会使肺失于宣降,如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气机上逆,则可影响肺主宣降而出现便秘腹满而喘咳等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张旭烨

    临床应用方面,肺热下移大肠,宜泻肠淤而通肺气,临床表现“咳、痰、喘”等症状外,对于证属肺热者,常常热邪下注大肠,致腑气不通,则形成便秘。对于上述类型的患者,在宣肺清热的同时,加入大黄、枳壳、厚朴等通腑泻热之品,可以使腑气通畅,以使肺热从大肠下泄,而使肺之肃降功能恢复正常,咳喘得除。治疗上,通过开肺气以通大便的代表方有宣白承气汤,通过泻热攻下治疗肺热壅盛的代表方有三承气汤。另外,腑气不通还是造成肺气上逆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疗时宜通其腑气,泻下通里,排出肠中之淤积,上逆之气得以复降。

肺虚则大肠传导失职,宜补肺兼润肠,肺病久治不愈,肺气亏虚,肺失肃降,则大肠传导无力,而致气秘;肺阴不足,肺之宣发功能失职,不能布津而濡润大肠,大肠津枯,传导不利。对于阴虚者宜滋肺阴,以有津可布散大肠。无论肺气虚还是肺阴虚患者,同时辅以润肠之品如胡麻、瓜蒌仁、郁李仁等,大肠通畅,腑气通则肺气宣肃功能正常,肺病易愈。同样肺气不固,大肠不摄,临床中的确发现许多慢性肺病病人,二便不固,咳时大便自遗,或有脱肛,这是因为肺气虚,治节功能失调,肠气不固所致。此时治疗涩肠同时加入益气补肺之品,如蛤蚧、人参等。

 湿热结聚之便秘不通,常见食后腹胀,大便不通,咳嗽咯痰,治疗时通里攻下属于徒劳,此时直通肺气。治疗时宜辛润宣肺,以气通则湿热自走。痰饮喘咳兼胃家实者,表现为咳逆倚息不能卧者,为痰饮上迫于肺所致,直须下气导滞,代表方即为厚朴大黄汤等。另外,对于一些便秘和发热的病人以及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伴有咳痰喘等肺部症状病人,通过直肠给药,也可以达到表里相通达治病之目的。

以上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与临床用用,中医学的伟大实践证明,这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即便是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仍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依然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需要在临床中不断检验和总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