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就诊指南】MVD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优势

2020年03月17日 794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面肌痉挛一般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发展成为面肌痉挛,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

绝大多数患者属于原发性面肌痉挛,全世界广泛接受的病因为“血管压迫学说”,即颅内桥小脑角区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受血管压迫而发生脱髓鞘改变,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发生短路;以及血管压迫造成面神经运动核兴奋性异常增高。很小比例的面肌痉挛可继发于颅内桥小脑区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干病变及骨性病变,原发病因解除后症状多可消失。

面肌痉挛应该怎么治疗?

显微血管减压术根治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本手术相比国内其他手术创伤更小、疗效更高、并发症更少。通俗地讲就是将相互压迫的神经、血管分离开来的手术方法,目前已成为神经外科专家推崇的外科治疗面肌痉挛方法。其优点是在解除局部血管压迫、消除症状的同时,保留面神经正常的感觉、运动传导功能。

颅内神经、血管密布,如果神经、血管相互搭在一起,血管的搏动就会导致神经短路,面神经兴奋性增强,出现面肌痉挛。压迫神经产生疼痛的血管称之为“责任血管”,常见的责任血管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等。责任血管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既可以是动脉也可以是静脉。

手术方法:全麻下,于患侧耳后、发际内纵行4-5cm的直切口,然后开一直径为2cm的骨孔即为“锁孔”(传统骨窗直径3—4cm,创伤大),在显微镜下对面神经走行区进行探查,将所有可能产生压迫的血管、蛛网膜条索都松解开,并将这些血管以Tefflon垫片与神经根隔离,一旦责任血管被隔离,产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面神经的高兴奋性就会随之消失,绝大多数患者术后面部疼痛或痉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觉和功能,不影响生活质量。整个手术过程大概一至两小时。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针对面肌痉挛的病因进行治疗的方法,并且能够保留这些神经的解剖完整。由于微血管减压术具有效果明显、非破坏性、副损伤少、极低的复发率等优点,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面肌痉挛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除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外,其他所有面肌痉挛的患者均适合微血管减压手术,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包括面部感觉减退,但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在大的神经外科医疗机构这种并发症低于5%。

神经外科专家王景提出面肌痉挛手术“双保险”

神经外科专用显微镜、神经电生理检测仪和听力监测,在不需过多的剥离或牵拉操作条件下,即可清晰的显示神经根、脑干和血管攀的形态,能避免或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并有助于确认压迫血管,内镜下能观察到压迫血管与神经根、脑干之间存在的微小侧枝血管,能避免在推移责任血管或放置减压棉片过程中造成微小血管损伤,神经根减压后,内镜下能确认插入减压棉片后血管的位置和状态以及神经根松解情况,这就使术中能够极快又准确找到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也大大减少了手术对听神经、面神经的损伤,术后听力障碍、面瘫的发生的可能性也极大降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