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清明后,痛风、风湿高发!调理2个方祛湿止痛,少病痛

2024年04月08日 8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春季处于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升发,但寒气还未散尽。尤其在四月,天气忽冷忽热,气候潮湿,此时如果没有注意好保暖,很容易受寒感冒。
湿热夹杂的天气,容易使脾胃受困,湿气困脾影响人体尿酸排泄,诱使痛风发作。再加上长期熬夜、喝酒、经常吃高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痛风发作的几率。
在我国,痛风面临年轻化的趋势。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病理生理基础,我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14.0%(男性为24.5%,女性为3.6%),其中青年男性(18~29岁)患病率达32.3%,呈显著年轻化趋势。另外,我国男性的痛风发病率高于女性。
痛风还有明显的地域高发特征,尤其在岭南地域,如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之所以岭南地区痛风高发,与饮食习惯、气候离不开关系。
岭南地区均为沿海地区,盛产海鲜,广东、广西、海南三省部分地区居民喜食海鲜这一类高嘌呤食物。同时,广东地区居民平时还喜欢喝“老火汤”保健养生,这些饮食习惯都提高了痛风的发病率。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因此痛风急性发作期时主要以湿热证为主,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发热,以及关节重着、屈伸不利等症状。到了痛风缓解期,湿热内蕴,时间长了容易伤及脾肾,容易出现关节酸软、腰酸、腹胀、夜尿增多等症状。
当患者面临痛风急性期和缓解期时,应该怎么治疗、缓解呢?接下来黄闰月主任给大家一一讲清楚。
■痛风急性期治疗
痛风急性期治疗目标以抗炎止痛、改善症状为主。
在急性痛风发病后24小时内,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推荐痛风急性发作期一线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小剂量秋水仙碱。对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秋水仙碱不耐受,或病情难以控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切勿乱用、滥用。
除了规范用药,痛风急性期的常用外治法还有中药敷贴法,即直接将消肿止痛膏、新癀片等药物制作成膏剂或散剂,直接敷在患处上。作用原理是让有防治功效的药物通过皮肤腠理、穴位、经脉来起作用,以此达到缓解症状、增强体质的目的,适用于非疮疡性所有痛风急性发作1。
■痛风缓解期干预
痛风缓解期治疗目标以稳定降尿酸为主。
在服用降尿酸类药物的初期,可能会引起痛风的发作。为预防降尿酸起始阶段的痛风发作,建议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在降尿酸治疗期间,如果痛风发作可以先不停药,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对痛风进行对应的处理。
常用的缓解期降尿酸药物有苯溴马隆、别嘌醇片、非布司他等,这些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均不同,因此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1。
●调整饮食摄入,多吃低嘌呤、低热量食物
少吃动物内脏、海产品、烟、酒、汤汁、可乐雪碧等易升高尿酸的食物。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营养素,多吃鸡蛋、鸡肉等来补充蛋白质。
●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体内有三分之二的尿酸从肾脏排出体外,建议每天喝2-3L水,促进尿酸排泄的同时也能保护肾脏健康。
●多运动,推动气血运行
运动可以升发阳气,促进气血循环,帮助泄浊。同时适量、合理的运动能缓解痛风症状,帮助增强体质,促进脾胃运化能力,如太极、散步、游泳、瑜伽等,每天也可以练一次八段锦功法。
●消肿止痛食疗方
要想有效缓解痛风症状,可以用一些有降尿酸作用的中药,将其做成药膳,帮助改善尿酸水平,如菊苣、土茯苓、蒲公英、车前子、芦根、百合、玉米须等药食材。如果是痛风急性发作、关节有红肿疼痛人群,可以用土茯苓薏苡仁粥,养脾,祛湿,消肿止痛;如果是脾虚、气虚、体弱人群,可以用党参黄芪粥,适用于痛风引起的五脏虚衰久病体弱、脾虚水肿。
●经络穴位按压止痛
通过按压、刺激人体特定经络穴位,能够缓解痛风症状,如心包经和太冲穴。
心包经:从胸部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手臂内侧中线下行,经手掌中心劳宫穴,至中指末端的中冲穴,左右手臂各一条。按压心包经可以缓解胸闷、心烦、肘臂屈伸困难等症状,适合手指及手腕、肘部痛风发作人群。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第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按压太冲穴可以除肝热、疏肝气,缓解眩晕头痛、膝股内侧痛、脚部肿痛、下肢无力麻痹等症状,适合下肢痛风及痛风合并高血压人群。
痛风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缓解和治疗痛风除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以外,还要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少吃高脂肪、高嘌呤食物,多喝水。同时要调理体质,注意祛湿防寒,降低痛风复发的几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