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首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会议精髓

2018年07月17日 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首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会议精髓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室黎崇裕

整理/黎崇裕   审阅/刘志龙

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珠海市中医药学会和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承办的首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于530 31日在珠海召开,此次会议以“经方疾病研究与临床运用”为主题,主要设立以下方面:①特邀嘉宾演讲:邀请学验俱丰、临床疗效高的经方大家进行专题演讲。②青年论坛:特邀能将经方活学活用于临床,学识及诊疗水平较高的中青年医师以讨论的形式与大家现场互动,提高经方的临床应用水平。

来自全国(包含港澳台)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让经方种子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传播,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方之花将在岭南盛开。小编特意整理了此次会议的专家讲稿概要奉献给大家,稍后对于专家讲稿还会陆续奉上,不容错过。

熊继柏老师讲课概要:中医需要最强大脑

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熊继柏教授在《中医临证三要素》中提到古人对中医要求: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而我们现在对中医的要求是:熟读中医经典,埋头中医临床,具有敏捷的头脑,这三者缺一不可。然后熊老给我们讲述了中医临证三要素:1、望、问、闻、切。-----四诊合参。并结合临床举例,如30岁女性,发热、身疼六个月,体温波动于39度左右,舌红苔黄腻,脉滑。-----湿热痹,用宣痹汤。2、辨证分析:一女妇科医生,40余岁,发热1年余,面部皮肤发黑,尤胸部腋下腹股沟皮肤如黑染。口干,手足心热,腰酸疼,月经量少,舌红苔薄黄,-----肾阴虚挟血瘀,用血府逐瘀汤。3、因证选方:掌握方剂配伍的特点、组成功用。如小陷胸汤的组成、麻杏石甘汤、桂枝茯苓丸等。

冯学功老师讲课概要:经方是治疗失眠的新天地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冯学功老师的《经方治疗失眠》提出失眠症的治疗原则是以纠正睡眠障碍,改善睡眠状态为主,对兼症的治疗只是辅助治疗;而继发性失眠的治疗原则则是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纠正失眠为辅。总结了其临床运用四逆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潜阳封髓丹、黄连阿胶汤、大柴胡汤、外台茯苓饮、乌梅丸等方治疗失眠的体会和运用心得,并且附有验案,有章有法。冯学功老师提出:①治疗失眠常用经方方证;②经方治疗失眠方证辨证规律;③失眠在六经中均有分布;④经方治疗失眠前景广阔。

黄仕沛老师讲课概要: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黄仕沛老师的《岭南伤寒“四大金刚”医案管窥》简单介绍了“四大金刚”:易巨荪、黎庇留、谭星缘、陈伯坛的相关史料,他们意趣相投,热衷于中医教学,立足临床,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材,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医案,其中很多都是危急重症的治验。黄仕沛老师总结了他们的学术特色:一、法宗仲景,宜古宜今;二、排除世俗干扰,用药以仲景为依归;三、谨守病机,方证相应;四、主张伤寒涵盖温病,直斥吴鞠通之非;最后黄老师对《温病条辨》该书中错的视为对的,中医界盲目崇信深表忧虑,认为这只能阻碍温病学的发展。更堪忧的是,如曹颖甫所言:“变乱六经而主三焦,使近世以来医家,不复能读仲景书,不得谓非鞠通之罪也。”

刘志龙老师讲课概要:活用经方的四要素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的《如何活用经方》给我们详解了活用经方四要素:一则抓“证眼”:证眼即“眼目”之意,此眼目乃画龙点睛之处。“证眼”大部分可以用方证的主证概括,但不完全等同于方证的主证,因为仲景所描述的特征性证候,有时往往并不在主证范围之内。并且列举了多个经方的证眼所在。二则解“证象”:解读了仲景头痛,汗出,寒热往来等被我们局限的“证象”,并附验案举例。三则透“方机”所谓“方机”,指的是经方所对应的病机。它包含了病因、病性、病位等,通过审证求因,以明辨方机,临床上有什么样的证候,必然会反映出相应的方机,方证对应其实对应的就是方机。四则参经络:对六经的理解进行了举例说明,并附名家验案,说明六经辩证,临床活用不可忽视经络。

姜宗瑞老师讲稿:《脉经》地位有待提高

四诊是对中医诊法的汇总,具体到每个医生,尤其是师承为主的医生,四诊是有所侧重的,并非是望、闻、问、切四诊并重。精于其中的一个,就可以做到诊治无误。而脉诊姜宗瑞老师主要是尊《脉经》,阐述了:(一)二十四脉概念;(二)阴阳脉法;(三)三才脉法;(四)四时五行脉法;(五)综合立体脉法。并且指出脉诊的意义在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并且列举了他自己以及他师傅的验案以滋说明。在会上他还提出了“经方七经”的概念:1、神农本草经2、黄帝内经(素问、灵枢)3、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4、脉经5、辅行诀6、千金方(千金翼方)7、外台秘要。对于经方学子有指导性意义。

罗愚老师讲课概要:全景脉学有前景

罗愚老师的《经方寸口脉诊技术例谈》是一个全新的脉学,是当代语境下的完整的寸口脉学体系,它不是一门特殊的脉诊技术;它是对一定层面的寸口脉表现体用的相对全集化的总结---即对于脉象全景的观照,和中庸的解读与运用。本次讲课属于首次公开其研究成果,全景脉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1、指感对象;2、脉理互动;3、脉治互动。并且提出表现力分级。罗愚先生认为传统脉象多在一、二级脉象表现,其中极致的微妙指感也属于四级以上。大结节属于一、二级表现。而全景脉学的研究,要求指感可以感知四级以上脉象表现。对具体的操作与指感分析也进行了说明:1、操作时空:一部二候、二部四候、三部九候。自然落指法、追踪指法。2、指感分析:大象协同、主次并存、因果关联、互动从化。3、简易脉诊技术:大结节标志物作用。现场互动,摸大结节,一些大的疙瘩。最后对经方中的部分方子进行了脉证据举例。

束永康老师讲课概要:皮外乾坤系内圆周流

广州中医药大学束永康老师在《皮肤病辨证与经方方证浅谈》中认为皮肤病虽生于外,然大多数由于体内诸多因素引起,与内在气血阴阳之失调相关。故不可见皮而治皮,祛风养血法亦不可滥用之。课堂中托出他个人诊治皮肤病的体会:以整体辨证为主,局部辨证辅之。总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原则。然于临证,必当圆机活法。并附有验案举例,抛出皮肤病的常见诊疗问题:治疗整体、局部,何者先虑之?何者重?何者轻?留于我们深思。

徐晓峰老师讲课概要:解痹妙在用毒治

在痹证的治疗中,乌头是临床中最为常用和重要的药物,但由于其毒性较大,故临床医生多惧其毒,而不敢应用,徐晓峰老师从典型案例开始讲起,然后阐述历代医书对乌头的记载以及《金匮要略》中治疗痹证相关方剂,和后世治痹名家应用乌头类方经验,最后从自己的临床体会出发说明了乌头以散寒止痛为主,附子以温阳散寒为用,临床有着明显的不同功效。同时二乌皆温经定痛之药,但川乌力缓而持久,草乌则起效快而药力不持久,故临床上不论寒热,但见疼痛明显者,均每每二乌并用。寒凝经脉而引起的风湿疼痛主张大剂量使用,寒热错杂病症则少少佐以小剂量乌头;而痹证日久,复感寒邪疼痛肿胀剧烈,此时也可大剂应用,顿挫病势,甚至川草乌与附子同用。另外还详细说明了煎服方法和解毒之法以及配伍禁忌等。

黄煌老师讲课概要:桂枝茯苓丸是一张王牌方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的《桂枝茯苓丸的合方与加味》从历史源流说明桂枝茯苓丸的称呼变化,主治功用。再结合自己对于桂枝茯苓丸面证、腿证、腹证、精神证四个方面明确桂枝茯苓丸的运用标准。明确提出桂枝茯苓丸证是一种体内有瘀血的实性体质。以面色暗红、皮肤粗糙干燥、少腹部充实疼痛为客观指证,与许多疾病交叉。面证、腹证、腿证、精神证四大证,但见一二证即可,不必悉具。桂枝茯苓丸证多见成年人,中老年人更多。然后结合临床案例说明合方的运用技巧以及合方主治功效的变化。另外黄煌老师还列举了其平时常用的桂枝茯苓丸加味方的运用经验。

金世明老师讲课概要:溯文化源头,悟中医真谛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类生、老、病、死这一课题的思考、实践与总结。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在研究“生、老、病、死”,其目的都是追求健康长寿,而医学的宗旨是为人类健康长寿服务的,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一定包含有其民族的医学文化。西医学产生于西方文化,中医学产生于中华文化。文化是和而不同的。因此研究中医与西医,如同研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一样,应该是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而不应该以一种文化去取代另一种文化,当然也不应该以一种医学去取代另一种医学。而研究中医,首先应老老实实、深入地学习、研究、认识、继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如《周易》,《黄帝内经》等。金世明老师提出最好的医生是我们每个人自己,而病最怕养生,病最怕健康的生活方式。

张英栋老师讲课概要:怎一个“汗”字了得?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张英栋老师的《漫谈经方治“表”》详细论述了什么是表,表证与表症的关系,伤寒、温病与表症的关系,以及狭义、广义表症及涉表疾病的关联,而且明确提出汗法、广义汗法与广汗法的区别和联系,说明了止汗亦是广汗法,另外对于“正常出汗”进行了解说,汗法不一定是解表的,而解表也不一定非要用汗法。所以可以说,人类医学对于“汗”法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很多疾病的治疗进展。并且汗法的意义不仅在治病上,对于人类健康的监测,它将具有普遍的意义。唯有详细研究,仔细探讨才能让中医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其利更知其弊”,才能更加客观理性地发展。

高建忠老师讲课概要:理中丸者理中焦也

山西中医学院高建忠老师的《临证谈理中丸》指出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理中丸功在止吐泻。当是以温中祛寒的干姜为君。干姜以辛热独胜。方中药物等量,人参、白术之甘是远不敌干姜之辛的。理中丸中用等量之甘草,与其说佐人参健脾益气,不如说以甘制辛。即使是等量,三份甘与一份辛,入口仍是辛多甘少。基于这一点,原方中四药等量,已然是干姜为君了。太阴病明确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而治疗太阴病,当细辨虚、寒、湿。通过案例说明比较了理中丸与四君子汤、平胃散、附子理中丸、五积散、厚朴温中汤、四神丸等方的异同,以及理中丸药物的加减及代替之法。

《一个青年中医之路》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师承与经方、临证与博采、读书与思考、客家与中医四个方面,真实记录了本人学医、行医、师承、读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及历年来收集的秘验方,现当当网,京东,苏宁易购,文轩网等各大网站已有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