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儿童慢性腹痛,家长不能忽视?

2023年03月30日 93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诊室故事:

“医生,你快帮我看看,孩子反复喊肚子痛,是怎么回事啊?”

一位妈妈带着瘦高的13岁大男孩诚诚,急匆匆来到我的周日专家门诊求诊。诚诚描述自己肚子痛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最近加重了。妈妈说:我们在当地医院也做过腹部B超的检查,没发现什么情况,吃了一些帮助消化的药物,效果也不好,所以来看看儿童消化方面的专家门诊。”

 

我通过询问病史及查体:发现诚诚餐后有饱胀感,食欲差,疼痛的位置在脐周偏左,通过腹部CT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综合判断:孩子是胃下垂。

像诚诚这样的情况,门诊上并不少见,许多学龄期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偏食挑食、喜欢吃生冷食物等原因,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消化营养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家长们更多的关注孩子的饮食搭配,膳食平衡,同时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增强食欲和健康。

随后,就诚诚的病情,我为其进行了对症治疗,同时建议中医调理。目前,孩子处于康复中。

 

科普知识来啦!

 

什么是胃下垂?

胃下垂:顾名思义就是胃部下垂,偏离了原来的位置,常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到盆腔。

中老年人、瘦长体形、久病体弱、长期卧床少动的人是高发人群,儿童中多发生于生长发育期的瘦长体型的青少年。

 

胃下垂的主要原因是:

膈肌活动力降低、腹腔压力降低、腹肌收缩力减弱、与胃连接的韧带过于松弛等。

通俗的讲就是胃部和周围其它组织的连接不那么紧密了,它不能被牢牢固定在原来的位置,而是顺着重力下垂,脱离了原本位置。

 

胃下垂的危害不容忽视!!

一般来说,轻度胃下垂患者没有太过明显的不适感,但中度以上下垂比较明显的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

 

腹痛、上腹部饱胀感、重坠感、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在餐后或站立时加重。


胃下垂还会导致胃部蠕动能力下降,胃部消化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患者会有消瘦、乏力、低血压、心悸和眩晕等表现。

由于脏器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胃下垂的发生一般都是系列性的,即发生胃下垂的患者,都会伴有其他脏器的下垂。以上案例中提到的患儿小肠位置也降低了,所以胃下垂不容忽视。

医生提醒:如果经常在餐后出现隐痛,吃得越多,疼的越长,并且饭后活动还会加剧这种疼痛时,建议去医院做检查。 PS:内镜是检查不出胃下垂的,要做钡餐才行。

 


如何治疗胃下垂:

饮食:饮食有节,忌过饱过饥,忌生冷硬辛辣刺激等食物,宜少食多餐,进食富有营养、细软、易消化饮食。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脂类食物可少食用,而蛋白质食物可略增加,如鸡肉、鱼肉、瘦猪肉、半熟鸡蛋、牛奶、豆腐、豆奶等。用餐速度要慢,细嚼慢咽以利消化,饭后可做30-60min平卧休息,避免饭后剧烈运动。

运动:加强体育锻炼,运动量从小开始,逐渐加大,不可过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忌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作。具体可做保健体操、八段锦、散步、游泳等,也可做腹肌锻炼、腹式呼吸。

 

中医治疗:胃下垂属于慢性病,症状可反复发作或间断发作,中医认为病机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常,根据辩证论治,使用一些方剂配合按摩、针灸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最后对于儿童慢性腹痛,家长要注意什么?

门诊经常接诊一些慢性腹痛的孩子,这些孩子年龄跨度大,有些做了很多次腹部B超也没查出原因,有些擅自吃了益生菌和抗生素,但也没缓解腹痛的情况。严重的孩子甚至已经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的心情往往也很焦虑。

慢性或复发性腹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很常见,全球患病率估计为13.5%。对于慢性腹痛的孩子,不要轻易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或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最好要通过专门的检查来明确病因。近年来儿童医院开展了胃肠镜、胶囊内镜、胃肠电图等检查,发现腹痛的真凶其实有食物过敏、便秘、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嗜酸细胞胃肠炎、胆囊结石、胃结石、胆总管囊肿、结肠炎、炎症性肠病等。所以遇到慢性反复腹痛,同时伴有食欲下降,嗳气反酸,呕吐,大便性状改变或者体重下降等报警征象,家长切忌乱用药,应及时就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