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针刺能够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01

2022年08月11日 831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1.1概念: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手术后患者腹痛、腹胀、排气或排便消失、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1.2病因:
传统医学中并无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名,但是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及术后胃肠功能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如纳呆、腹胀、腹痛、胃脘部不适、肛门无矢、大便不通的病症特点,可归属于“肠痹”“肠结”“腹痛”“腹胀”等范畴。关于病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描述为“三因学说”(中医病因学)中的“不内不外因”之金刃伤。腹腔镜术后对机体打击导致正气受损,加上术中失血、失液,导致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兼术中失血、失液,致气血两虚,气虚大肠传递无力,血虚津枯无以濡养大肠,大肠功能失司。加上术中时间过长,导致阳气虚弱无以温阳脏腑,也会出现大肠功能失司。术手术损伤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若气机阻滞中焦,则会出现腹胀、腹痛不适;若气机升多降少则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若升少降多则会出现排气、排便困难等不适。术中金刃所伤,血溢于脉外,瘀血滞于肠间,则血凝不通,气血瘀滞则腹部胀痛不舒,食纳不佳。故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机体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肠腑传化功能失司,从而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
2、针灸治疗
针刺方法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非药物防治的主要手段。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穴位选择、介入时机、刺激方式和其他相关疗法。
2.1穴位选择
主要选择具有健脾和胃、行气通腑、调理气血等功能的穴位进行刺激,涉及经络主要为胃肠经络为主,来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郑春丽等选用脾经、胃经、任脉的腧穴为主,特定穴主要是下合穴、合穴、募穴,其中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三阴交、内关、中脘最具有治疗意义,其中足三里应用足三里44次,上巨虚20次,天枢12次,内关11次,合谷5次。王士源等发现:穴位选用均以肘膝以下穴位为主,选用次数最多的依次为足三里穴。在肘膝穴位的基础上加用了天枢或中脘等腹部穴位,且均能避开手术伤口,这是符合临床腹部术后患者针灸治疗特点的。
2.2刺激方式:
主要包括:普通针刺、电针、艾灸、按摩、艾灸、穴位敷贴、穴位埋线等。
A、针刺:华尚伯等人纳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外科常规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手术后6小时开始针刺,取穴为内关、公孙、上巨虚、足三里,每次留针30分钟,每天2次。针刺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情况,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差异。李著艳等人针刺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每日1次,连续3天,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干预,针刺组术后疗效、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胃肠功能评分及术后72小时腹胀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针刺组总有效率94.28%。
B、电针:徐某人80例腹腔镜术后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电针足三里组40例和治疗组电针足王里、上巨虚、下巨虚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每日分别给予两组电针治疗两次。结果示治疗组患者第一次排气、第一次排便、肠鸣音恢复时间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常建华等人腹腔镜术后患者予电针刺激治疗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穴位,针刺得气后连接针治疗仪,进行持续电针刺激20分钟。结果示电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症状。
本文选自:谢莉平,针刺治疗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