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脊柱外科最新研究进展(上篇)

2018年05月18日 864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目前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大量高质量的研究不断涌现,有助于脊柱外科医生在临床诊疗中做出准确的判断。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颈腰椎损伤的治疗,儿童和成人脊柱畸形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治疗以及脊柱创伤性骨折的治疗等方面。本文将从以上方面分别进行综述。(转自骨今中外)

一、颈椎

颈椎——椎间盘置换

一项IV级临床研究共纳入3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现役的美国士兵)。分别对其行C5-C6全椎间盘置换(TDA)治疗和C6-C7前椎间盘切除融合(ACDF)治疗,平均随访16个月后发现:有24例患者术后能够重返军事活动。

一项I级临床研究共纳入99例患者,所有患者分别随机行Mobi-C全椎间盘置换治疗和ACDF治疗。平均随访5年,术后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S),VAS疼痛评分以及患者的再手术率。次要评价指标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伤椎的活动度。研究发现:两组之间在再手术率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ACDF组中有7例患者需要行再手术治疗,而Mobi-C全椎间盘置换组中仅有1例患者需要再次手术。影像学检查评估伤椎的活动度,发现两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最终结果显示:Mobi-C全椎间盘置换治疗和ACDF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均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和临床症状。

颈椎——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一项纳入2448例患者的II级Meta分析研究,主要针对ACDF的治疗效果。其中63.8%的患者接受单节段手术,其余患者均接受2节段手术。术后约有2%的患者需要再次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研究者总结发现:门诊接受ACDF治疗的患者日渐增多,而且该术式也相对较为安全。但是对于该手术最佳的手术适应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项于1997-2012年期间进行的III级临床研究报道,总共收集了纽约州医疗数据库中共87042例行颈椎融合治疗患者的资料。研究发现总的翻修率为13%,而且研究还发现:年轻的白人,采用单独的前侧入路以及涉及工伤赔偿和医疗保险问题的患者,其再手术率较高。

颈椎——老年齿状突骨折

一项于2000-2011年期间进行的III级临床研究报道发现:老年人群中C2颈椎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与保守治疗相比,患者在手术后30天和1年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颈椎——C5运动麻痹

一项IV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比较了800例患者在行椎板成形术的过程中,分别使用室温生理盐水冲洗和12.1℃生理盐水冲洗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12.1℃生理盐水冲洗组术后发生C5麻痹的概率显著降低(4%vs9.5%)。研究者推荐在行椎板成形术的过程中,使用凉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预防术后C5麻痹的发生。尽管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但是比较准确的得出了凉的生理盐水能够降低颈椎椎板成形术后C5运动麻痹的发生率。

二、生物材料和生物制剂的最新进展

一项IV级临床研究报道发现,采用后侧入路行颈椎椎板成形术和融合治疗时,使用氨甲环酸能够显著降低手术的失血量(氨甲环酸组287.74±115.40mlvs对照组401.96±127.88mL)。

一项纳入10例患者的III级临床研究发现:使用钛骨小梁金属植入物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和融合(ACCF)治疗,术后随访2年,影像学检查发现钛骨小梁金属植入物组出现下沉,而融合治疗组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得到明显改善。

一项采用后侧入路行腰椎融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成骨蛋白-1(OP-1)和自体髂骨分别结合局部自体骨移植进行腰椎融合的疗效。研究发现二组的治疗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一项纳入4个医疗中心,119例患者的的I级临床研究,采用CT扫描评估融合的效果。研究者发现OP-1组的融合率为54%,而自体髂骨移植组的融合率为74%。研究者认为:行后路腰椎融合治疗时,使用OP-1和自体髂骨移植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三、脊柱畸形

儿童脊柱畸形的治疗

一项采用磁控生长棒(MGGRs)治疗19例早期脊柱侧凸畸形患者的III级前瞻性临床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龄是9.1岁,平均随访22月。其中有3例患者发生近端固定丢失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研究者指出:与传统的生长棒(Growing-rod)系统相比,MGGRs能够对早期脊柱侧突畸形或畸形的翻修提高稳定有效地固定,可以减少再手术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项来自威尔士的IV级回顾性临床研究,该研究分别对17例儿童采用传统的生长棒系统进行治疗,10例儿童采用MCGRs治疗。研究发现:MCGR组避免了开放手术造成的伤口相关并发症,但是非计划再手术率却相对较高。

青少年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TIS)的治疗较为困难,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一项来自华盛顿的II级前瞻性研究,共65例TIS患者进行垂直可延伸的钛制假肋治疗。平均随访6.9年。其中22例患者出现高达37种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假体溶解和感染。

一项来自全国住院患者的大样本IV级临床研究,共有2154例患者被诊断为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需要进行脊柱融合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12.8岁。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1%。研究者发现在2002-2011年期间,医疗保险、输血、后路手术以及术中神经监测系统(IONM)得到广泛的使用。而术中采用后侧入路和IONM可以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成人脊柱畸形的治疗

一项来自国际脊柱研究小组(ISSG)的III级临床研究,共纳入243例成人脊柱畸形(ASD)患者。除了伤口感染需要再次手术外,16.5%的患者需要行手术翻修,尤其是对于发生了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或近节关节固定失败的患者。研究者发现:体重越大、术前矢状面垂直轴距离越高以及使用越小直径钉棒系统固定,术后翻修的概率会越高。使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可以降低术后翻修的发生率。类似的研究报道,267例患者中,有66例患者曾经有过抑郁症的病史。一项III级研究发现,伴有抑郁症的ASD患者,术后随访2年的治疗结果与是否曾患有抑郁症无明显相关性。

一项多中心(15个临床研究中心)III级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共纳入272例ASD患者。研究者发现:其中22%的患者出院时,下肢的功能运动评分降低,仅有13%的患者有所改善。术后随访6月,11%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逐渐下降,21%的患者的下肢功能得到改善,而69%患者的下肢功能与之前相比,无明显的变化。

另一项共纳入497例ASD患者的III级临床研究发现:在美国ASD患者的健康状况要低于正常人。而伴有脊柱侧弯或矢状面力线不齐的患者,其健康状况总评分量表(PCS)会更加糟糕。同时研究还发现:ASD患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冠心病患者、慢性腰背部疼痛的患者、癌症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相类似,都比较低。

一项III级临床研究,搜集了2005-2012年期间共2293例最初选择长节段(≥8节)融合治疗的老年ASD患者(年龄范:65-84岁)。术后1年,10.5%的患者需要行翻修治疗;术后随访5年,约18.5%的患者需要行翻修手术。其中骨质疏松是导致翻修率增高的危险因素,而使用rhBMP-2可以降低翻修的风险。

一项来自英国的I级回顾性临床研究,共纳入37例休门氏脊柱后突患者,该研究主要比较伴有近端关节后凸畸形(PJK)是否会对预后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伴有近端关节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检查发现脊柱骨盆错位的发生率较高。建议对于此类患者,避免腰椎前凸畸形进行过度的复位。

四、脊髓损伤的治疗

目前有大量关于脊髓损伤治疗的文献报道。一项纳入16例伴有B型颈椎损伤的(慢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制定的损伤分型)IV级临床对照研究。该研究将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至损伤部位的骨髓腔区域和硬膜下腔。其中2例(12.5%)患者病情得到改善(尽管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有限);4例患者(25%)的体感诱发电位得到改善,6例患者(37.5%)的运动诱发电位得到改善。但是到目前为止,该类功能改善对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尚不清楚。

一项I级随机交叉对照临床研究,检验服用普瑞巴林或奥卡西平(300mg/天)是否能够减轻脊髓损伤后伴随的神经性疼痛。研究证明:两种抗癫痫药物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性疼痛症状。亚组分析进一步表明:奥卡西平对不伴有诱发性疼痛的患者有效;而普瑞巴林对伴有诱发性疼痛的患者更有效。

非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

一项在2001-2008年间进行的IV级回顾性临床研究,共纳入1343例患者。其中7例(0.5%)是由颈椎间层或经硬膜外注射类固醇而引起的急性脊髓损伤。

导致脊髓损伤的因素包括:前脊髓梗死、腔内药物注射、硬膜外血肿或脓肿、挫伤和特发性损伤等。在本研究之前,仅有21例患者报道过类似的损伤情况,均为硬膜外注射类固醇导致。

一项纳入142例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III级临床观察研究,对脊髓转移行减压治疗,并评价其临床结果和患者的生存率。其中脊髓不稳占48.6%,进行性脊髓不稳占16.2%,神经功能缺失占40.2%,疼痛占38.7%,均为手术治疗的指征。而且术后30天、1年的死亡率分别为9%和62%。患者术后3,6和12月随访时,其步态和功能障碍指数(ODI)均得到显著改善。研究者总结:手术减压可以作为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手段,对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