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保“胃”健康---记陕西省脾胃病专家李学武

2018年06月14日 1075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现代保健报》记者刘颖艳

 

在陕西中医院李学武主任的诊室,他永远都是比上班时间提前半小时开诊,因为永远替患者考虑的李主任担心远道而来的患者等得太久,等得太晚。

每次他的诊室前排满队的患者通常都是在1小时内挂满号,李主任每天至少要看60个患者,有最保守的统计资料显示,他每年至少要看1万2千多个患者。陕西省中医医院消化科李学武

李学武主任医师,以扎实的医学功底,神奇独特的疗效,谦和质朴的风范,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赖。他本人也荣获无数辉煌的荣誉: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委员会常委,陕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省脾胃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药科技研究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陕西省中医医院萎缩性胃炎研究室主任,陕西健康养生专家讲师团首席专家,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科第四届理事,陕西省体育局奥运会特聘医疗专家,陕西省保健局特聘医疗专家。

 

 

中西合璧疗效神奇

 

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现交大医学院)的李学武主任,曾在陕西省“西医学习中医班”进行了系统的中医学习,并在交大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和一附院病理科进修一年半,这些经历都为他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的技术和疗效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作为著名老中医张振中主任医师学术的继承人,跟师傅临床学习三年,继承了张振中主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新药研究20多项,出版专著5部。转让治疗萎缩性胃炎“胃舒泰”新药专利一项。在他30多年长期从事科研、教学、临床工作中,擅长运用中西医两种办法诊治内科疑难病症,尤其对研究脾胃病方面有一定的建树。他善用中医专病专方治疗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增生以及难治性溃疡。在溃疡性肠炎的治疗中采用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治本,中药灌肠治标相结合的疗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学贯中西的李学武,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治”的诊病原则。他深深的意识到,只有中西医两种理论都能够过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把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的结合,把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检查相结合,才能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充实中医辨证论治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直接指引临床诊疗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病的疗效。例如,同样是上腹部疼痛的症状,问题却不完全都是胃部的疾病,因为心脏病、胆结石、胰腺炎也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需做心电图、B超、胃镜检查来加以判断鉴别,否则就会酿成大错,所以,只有中西医结合,采用西医辨病,可以分清哪个系统的病,病得程度及范围如何;再应用中医辨证,分型论证论治,才能功效独到,疗效显著。

“三段论”治疗胃肠道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胃痞、胃脘痛、胃胀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CAG属癌前病变,多伴有异型增生(ATP)和肠上皮化生(IM)。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一般西医常用一些消化酶和胃肠动力药来给予对症治疗,病人需定期检查胃镜和活检。擅长治疗脾胃病的李学武主任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颇有心得。他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不畅,先天禀赋等有关。病位在胃,然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有关。病机多由脾胃虚弱,内外邪乘而袭之,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气机失常,病程迁延而致气虚血瘀而成。他认为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得特点,因此久病必虚,久病多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是其病理特点。他首先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一段时间,待病情稳定且临床症状减轻后,再根据病人的辨证情况选用合适的中成药坚持治疗。辨证治疗一般分为以下证型:饮食停滞、湿热内阻、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气滞血瘀、寒热错杂、痰浊中阻。分别采用消食导滞、清热化湿、疏肝和胃、舒肝理脾、温中益气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辛开苦降,祛湿化痰的治则,运用相应的方药来加减治疗,然后再采用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专病专方巩固辨证治疗的疗效,考虑到该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治疗,最后要根据病人的辨证情况选用目前临床上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好的中成药或根据病人的特点制成丸药、散剂缓而图之。这样的好处是病人花钱较少,易于坚持治疗。在经过这三个阶段规范系统的中医中药治疗,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病人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一部分病人的肠化消失,增生逆转,萎缩性胃炎变成浅表性胃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炎症为特点的病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性疾病。临床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严重者可以引起全身的合并症和发生癌变。发生与免疫有关,临床属于难治疾病,李主任查阅文献,认为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泄泻、痢疾、肠辟、滞下”的范畴,分析对比西医、中医治疗概况,不断研究、总结、经过20多年的探索,终于总结出一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药和办法,即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分型,口服中药调理整体功能,以治本(提高机体免疫力);用“肠炎清灌肠剂”局部用药,以祛邪“治标”。他认为本病90%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因此通过肛门口给药,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使药物高浓度作用于病灶,可使粘膜炎症消失,溃疡愈合。

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治疗,因为该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胃疼、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消瘦等症状和体征,有周期性、节律性、季节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失治误治可以导致溃疡出血、溃疡穿孔、溃疡梗阻和溃疡癌变。李主任在对于年龄大,溃疡面积较大,局部有瘢痕,血液运行差难愈合的患者,采用辨证论治,重用活血化瘀方药,取的疗效满意,使不少患者免于手术,防止向胃癌的转变。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胃癌发生的一种病因,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病人出现了对西药“三联、四联疗法”的抗药性,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李主任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观察,从中药的药性、药理中,终于总结出用中药“灭幽汤”杀灭幽门螺杆菌,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于慢性胰腺炎、急性轻型胰腺炎、采用“清胰汤加味”方剂,来治疗,使不少病人得以康复,走上了健康之路。对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中擅长运用“柴芍六君四金汤”加减治疗,可以使泥沙样和小的结石排出。

对于各种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李学武主任独辟蹊径,从脾肾论治,采用健脾补肾法,独创“加味补血汤”使患者能较快的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血小板稳定上升,患者的体质精力恢复较快,效果明显。

  

整体观辨证论治 治肿瘤

    中医药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确运用中药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提高远期疗效。对于已经没有手术指征或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李学武主任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缓解病情,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有些胃肠道肿瘤术后的病人,常常出现纳呆、乏力、疼痛、胀满、大便不调等状,这主要是由于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耗性疾病,手术治疗后,更加耗伤气血,脾胃不振、阴阳失调所致。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李学武主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因人而异,因人施治,使病人失衡的机体重新达到阴阳平衡、免疫系统得到很好地恢复,使癌症患者在局部状况好转的同时,全身状况也得到充分的改善,从而达到能胜任日常的工作、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有位50多岁食道下段贲门癌患者,手术后,出现咽下不利、呕吐、纳呆、疼痛、乏力等症状,吃面条都难以下咽,经李学武主任予以健脾理气,扶正固本、佐以驱邪之法,症状完全消失,现在一顿能吃半斤饺子,3年多来,一个人种了4亩地的葡萄。

有位73岁老太太,患胃癌,西医诊断为活不了多长时间,经李学武主任精心调治,坚持服用中药治疗,现在已经2年多了,胃镜检查肿瘤还在,但患者现在病情稳定,肿瘤没再复发,达到了带瘤生存、与瘤共处。

               科学饮食 远离脾胃病

看到现代社会,很多人不注意饮食,脾胃受损,李学武主任很焦虑,他指出,百病皆从脾胃而生,胃炎、溃疡病、结肠炎、糖尿病、肥胖病、高血脂等,大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所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属土,位于中焦,脾胃健康才能灌溉四方。皇帝内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胃肠乃伤”。胃肠功能一旦失常,百病就会滋生。金代脾胃大家李东垣曾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指出喜怒过度、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皆为内伤脾胃之源。而现代人的健康杀手就是我们诸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因此,为了身体健康,我们一定要养护好人生后天之本——脾胃。

他用五句话总结了脾胃病的防治原则:吃得多不如吃得少,七八分饱最好;吃得快不如吃得慢,细嚼慢咽才不伤脾胃;吃得凉不如吃得热,寒凉伤胃;吃得咸不如吃得淡,吃得油腻不如吃得清淡。

他给大家送上四句话:合理饮食、适当锻炼、良好心态、及时治疗。能吃能喝不健康,会吃会喝才健康(七分饱、少盐少油、低碳生活、素食为主),胡吃海喝要遭殃。要吃皇帝的早餐、大臣的午餐、叫花子的晚餐。要不抽烟、少喝酒,管好自己的嘴,锻炼好自己的腿。

勤奋务实的李学武主任坚信扎实的理论才能指导临床,数十年来,不断钻研、刻苦学习,现在年已花甲的他还经常翻阅文献,从先贤的用方经验中考古训、明医理、求新知。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活到老学到老,繁忙的工作间隙,他还抽时间常常拜访老中医,学习中医特色技艺。决心做一个让患者放心的保“胃”战士!在临床上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学所知传授给年轻的医生……朴素平实的李学武主任就是用自己的所学所为,希望让更多的人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他常说他追求的目标是经过他的治疗,让更多的年轻小伙更加健壮,姑娘更加漂亮,老年人更加长寿!

 

                           2012年四月15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