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治疗

2019年12月17日 879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于肾动脉狭窄,肾血流减少,肾缺血而导致的高血压性病变。约占全部高血压病人的5%~10%,占恶性高血压的20%。
一、病因和病理  
肾动脉狭窄引起,肾缺血,刺激肾小球旁体结构的近球细胞和致密斑,促进肾素的合成和释放,再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动引起血压增高。造成肾动脉狭窄的疾病主要有三种,国外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肌肉增生,而我国以多发性大动脉炎为最多见。其他如肾静脉栓塞、急性肾梗死、肾动脉瘤、肾动静脉瘘、移植肾排异、放射性动脉炎等也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但比较少见。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50岁以上男性,占肾血管性高血压60%~70%,往往是全身血管性病变的局部表现,左侧较右侧多见,病变多位于肾动脉近端,发生于动脉内膜,形成粥样斑块,沿血管壁蔓延,使管腔狭窄和内膜破坏。纤维肌肉增生常见于青年病人,女多于男,肾动脉病变主要发生于肾动脉中远端,常累及分枝,呈多发和局灶节段性改变。多发性大动脉炎好发于青年女性,病变多在肾动脉开口处,累及一侧或双侧肾动脉,炎症累及动脉全层,以中层受累最严重,呈弥漫性肉芽肿性增生,弹力纤维破裂或断裂,血管内膜增殖。显微镜下可见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入球动脉和叶间动脉等发生硬化,小血管腔狭窄或闭塞。
二、临床表现 
高血压可导致头晕、头痛、心悸、胸闷、视力减退、恶心、呕吐等。发病较原发性高血压急骤,病程短,发展快,多数病人舒张压升高更明显,常用降压药无效或疗效不佳,腰背部可有疼痛,约50%病人可在患侧肋腹部或腰背部听到血管杂音。
三、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检特点诊断一般不难。有困难时要作进一步检查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高血压。

1.腹主-肾动脉造影: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法检查,可以明确显示病变的性质、部位、程度及范围,对确诊及决定下一步治疗极为重要。
2.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观察肾大小和血流情况。
3.血浆肾素活性测定  血浆肾素活性明显增高有重要意义。亦可经皮穿刺插入导管,抽取两侧肾静脉及肾静脉开口下方的腔静脉血,如患侧肾静脉肾素活性较健侧增高50%,可诊断为肾动脉狭窄。
4、增强CT检查可明确肾动脉狭窄部位。
5.药物试验  ①肌丙素试验:肌丙素是一种血管紧张素II拮抗剂,静脉注射肌丙素10mg,10分钟后血压可下降30/20mmHg,持续30分钟血压逐渐恢复。若注射肌丙素后,血浆肾素明显增高者为阳性,说明病人为高肾素型高血压。②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试验:巯甲丙脯酸25mg口服,30分钟后血压下降,肾素活性水平上升,是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有力证据。
6.其它检查  ①眼底镜检查:根据眼底动脉变化了解高血压的严重程度。②肾活组织检查:对可疑肾实质性病变引起的高血压,通过B超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治疗 
1.内科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微,年龄过高,病变范围广泛,不宜进行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病人。常选择不减少肾血流量的甲基多巴、肼苯哒嗪、可乐宁等。近年常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巯甲丙脯酸,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尿蛋白、血肌酐,注意肾功能变化。
2.介入治疗  ①经皮穿刺肾动脉扩张术(PTA):亦称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肾动脉狭窄病例,操作简单安全,可重复扩张。②肾动脉支架置入。
3.手术治疗
①动脉内膜切除术:适于肾动脉开口或近1/3段动脉粥样硬化瘢块的切除;
②肾动脉狭窄段切除吻合术:适于肾动脉中1/3段局限性狭窄,切除病变的血管,作肾动脉端-端吻合术;
③脾肾动脉吻合术:适于左肾动脉狭窄的病例。
④血管壁成形术:用人造血管片修补和扩大血管腔;
⑤肾动脉腹主动脉旁路手术(或称搭桥手术):适于肾动脉狭窄伴狭窄后扩张的病例,将人造血管或自体血管连接于肾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
⑥自体肾移植:适应于近侧肾动脉狭窄或经PTA扩张失败,将肾移植于同侧髂窝,肾动静脉分别于髂血管进行吻合;
⑦肾切除术:适于患肾萎缩,功能丧失,而对侧肾功能正常病人;肾动脉病变广泛,累及肾内分支,血管修复困难;肾动脉修复手术失败等。对于双侧肾病变病人不应作肾切除术;以往采用开放手术行肾切除术,近来常采用腹腔镜肾切除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