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盛夏,我在医院体验人间世 有感

2019年06月29日 1772人阅读

                       ———记我在医院志愿工作的日子 
        近期主动加入了家乡医院内部的青年志愿者团队,选择在医院这个地点做志愿者的原因十分简单:源于爷爷一生为医,也算做一名医护人员的孙女,除了空余时间想在医院用脑袋瓜里仅有的一点医学皮毛知识尽微薄之力帮助他人之时,对于内向的自己也算是个很好的体验和锻炼,同时感受医院里的人间世事,实现自己年幼时的小心愿。 
        医院里总会遇到两大群体,穿着白大褂英姿飒爽的来回穿梭于诊间的忙碌医生与尚未果腹便拖家带娃一早在医院辛苦等候的患者。也是至今一直被媒体大众所关注的无法平息的医患关系。 
        患者,是一大弱势群体,因为鲜有患者知晓医学常识,却不得不因自身疾病所产生的高昂费用花去大半年辛苦劳作而得来的微薄收入;医者,也同是一大弱势群体,因为寒窗苦读二十余年,在离家并连续一两个通宵值夜班而体力不支的时候,不得不小心面对来自毫无医学知识的患者误解和每一次突如其来的医闹。 
        患者来院已是身心疲惫,不但身体上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心理上也变得十分脆弱,焦虑和急躁。而站在医疗第一站,能做好的事情就是去帮助医学知识不足的患者解疑,如何挂号并分流至各科室,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 
        虽然家乡医院并不比北上广医院高大上,也没有如北上广医院那样聚集来自全国各地一拥而入的疑难杂症患者,但却有很多来自乡镇各街道的本地淳朴乡邻挤着城乡公交耗时几小时慕名前来县城唯一的三级医院就诊,这对于他们而言,看一次病并能当日有机会看上一次病,已实属不易。 
        在与形形色色的患者沟通中发现,来到自助挂号处的患者当中,多数中老年患者不会使用机器而耐心请教志愿者帮忙一步步操作,也有会使用机器但嫌麻烦而要求志愿者代为操作的患者。有30%的患者面对自己的病痛,不知道自身疾病所属哪个科室。有20%的患者不会按照挂号单子上写得清清楚楚的楼层地址而独自去寻找。 
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与事: 
        一名男性代母亲来挂号,见其看到各科室名而犹豫不决时,上前咨询才得知是母亲有头晕病史,已挂过神经内科,做了许多检查都正常,但头还是晕晕的,不放心想挂神经外科要求神外专家开单再做更多的检查。当天下午其实并没有神外专家坐诊。而我能做的只能是简单筛查晕为视物眩晕还是仅头晕,排除耳源性眩晕后,建议暂且内科问诊。 
        80%的患者看到TCT字样就认为是CT,前来TCT报告处取CT报告。 
        前来取胃镜活检病理报告,面对HP+和HP(一)而不明其意时,作为志愿者,也曾冷不防被患者热心的多次称呼为医生,咨询我HP是何意,报告结果好不好。只能把仅知的HP+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HP(一)是阴性,医生可能会针对阳性结果而采取三联或四联药物治疗告知患者,引导患者至消化内科复诊。 
        有一位安徽籍的老婆婆,虽不懂本地方言,且普通话并不标准,因检验报告迟迟没有,而站在一旁等待半小时之余,最后发现是因换卡后,新卡里许多信息没跟上。前往人工窗口补录信息后,才最终将检验报告打印出来。而拿到报告后,内心洋溢着喜悦的老婆婆冲我们多次道谢时,我知道自己没能帮上她太多的帮助。 
        有一对求诊夫妻见小学毕业的医护子女,护校高一学生和我在做志愿服务时,不顾医院里的病菌,一心想让自己的16岁儿子加入医院志愿者行列,前来咨询可否。 
        有一位家乡本地的老婆婆,指名代挂普科,而家乡方言中,普科和妇科的发音极为相似,再三确认后,确定是普内科而帮其上机操作时,老婆婆却严厉指责“普科就是中医科!你怎么连挂号都不会,还不如我自己挂!!” 我 ???,被一顿莫名说教后,老婆婆拿着我帮其挂好的中医科单子扬长而去。 
        曾遇过缺乏临床辩证思维的患者,因自觉不足为奇的一个症状面对医生开出一系列检查,医生通过检查找到蛛丝马迹并最终按照临床思维诊断路径结合检查报告结果确诊之后,当面感谢医生的患者,背后却说出医生开这么多检查是为了赚钱的话语。 
        也亲眼见到了微信里的医院内部医护志愿微信群中每发布下乡活动时,平日已十分忙碌的医生不辞辛苦抽空主动报名参加下乡义诊志愿活动。在炎炎夏日毫无怨言地去给那些无法来县城的乡民普及各科医学常识和免费测血压血糖工作。 
        同时不禁回想起自己曾作为患者的一段独自就诊经历,有过因门诊时间短暂造成沟通问题,被医生误认为是不良患者而最终出现了多次过度检查的防御性医疗。也曾因配自费药被医生告知必须在病历本里签名认可自费才可配药。也曾看到医务人员的椅子用层层链条捆绑着,来防止患者泄愤医闹…不禁让人感慨,医患间的认知不同,医患相互间沟通时的态度不同,以及存在个别不良医/患,使得最存粹的医患关系如同柏林墙一般而变得无法跨越。 
        医学,是一门精英教育的学科,大众无法触及;而医学常识,本应该是全民教育科普。但在幅员辽阔的内陆,大众医学常识的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身处医院,有时仿佛自己跨入了一个大染缸,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时时刻刻都在上演。而在基层,更多淳朴乡民选择的是信任医生,对医生充满了敬意和谢意。站在医疗第一站,听到最多的就是患者得到帮助后满怀喜悦之情对我们说的“谢谢”,虽然只有短短两字,但这声谢谢的背后,能看得出是患者发自内心的感谢。 
        大医精诚,愿淳朴的患者能遇到更多的良医,愿更多的良医能遇到更多淳朴的患者。当淳朴的患者遇到良医而医患互信时,我想,那一定是一个简单又和谐的医患关系。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时,一个微笑,一个不经意的帮助,一句短短的谢谢,即回到了最初最美好的医患关系。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写于2019.6.29日  盛夏 

1